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我院董辉副教授文章《教育公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
原文链接如下:
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gdxc_1682/201909/t20190919_4974072.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焦点性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教育利益分配关系的评价。教育公平聚焦教育发展与教育效益之间交互促进与良性互动的关系和状态,涵盖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维度。其核心是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权利,公平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体现为社会各阶层和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教育利益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相对性、渐进性等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公平不仅关系着全体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和谐,更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所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首先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大河有水小河满”,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教育行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是促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人才培养、教育资源丰富等事关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因素不断增长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教育工作总方针,明确发展新教育的方向开始,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具体国情和现状,不断探索和选择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20世纪中期,我国大力提倡教育扫盲及普及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和实施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6年9月起开始实施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统筹城乡、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健全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使中国全民受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教育事业成就卓著。
教育公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到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教育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从来都是一个理想社会追求的目标。然而,教育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我国从198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到推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再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以及提出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其过程是漫长的。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体现为两种矛盾:第一种是发展性矛盾。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教育领域集中体现为教育区域发展不公平问题。第二种是制度性矛盾。以城市为中心、阶层化的公办学校入学制度、评价制度等不合理的安排和公共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教育不公。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
解决这两类矛盾,需要精准分析,对症下药。发展性矛盾需要通过科学发展、缩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来解决;制度性矛盾需要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来改善。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要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个人发展,而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增加社会上升流动机会的重要杠杆,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公平与补偿政策,可以实现落后地区和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近日,受到广泛关注的某高校退档贫困县考生的事件,正是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敏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投入中,硬件的差距要缩小,软件的差距更要缩小。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反馈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避免好政策得不到实施,政令不通。在政策的贯彻实施过程中,教育公平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教育起点公平即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上,还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上。三是在区分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前提下,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建构纵横联通的教育管理体系与财政投资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在财政投入上要有所倾斜。四是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拓宽受教育渠道,大力发展线上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五是重视师范生培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综上,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概括为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公共教育供给不平衡,特别是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切实处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把教育公平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先方面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的本质要求。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要求在当前的伟大实践。我们坚信,在充分认识和重视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党和国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坚决予以贯彻执行,中国教育公平的目标就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实现。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审核:张倩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