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宁夏日报》刊发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琳教授署名文章《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宁夏的实践探索》。
原文链接如下:http://sz.nxnews.net/nxrb/html/2019-04/16/content_5735219.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核心提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来说,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莫过于来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把宣传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统一,把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相衔接,把普遍要求和具体规约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宁夏落地生根。
加强宣传教育 夯实思想基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宁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工程,持续开展“宁夏好人”工程、选先树典工程、文明创建工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众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系列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宁夏人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天能见,抬头就见,机关、学校、企业、医院等到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市民每天乘坐的公交车均能看见大幅标语;大街小巷的宣传栏、“会说话”的开放式民风墙,内容通俗易懂,既美化了社会环境,又教化了民众……对于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大家赞不绝口,熟稔于心。
在宁夏农村地区,结合实施“美丽乡村”工程,采用彩色图画、顺口溜、诗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百姓语言、身边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示优秀文化,弘扬淳朴民风、倡导移风易俗,使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不间断地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公益广告,结合节假日、集市日、“三下乡”等活动散发核心价值观的灯笼、对联、扇子,在公路主干道过境段制作核心价值观大型户外广告,在公众密集场所张贴宣传画,打造主题广场、街区和居民社区,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利用农村“法律政策超市”摆放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籍、宣传彩页、“口袋书”和明白纸等,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党的政策的温度、法律的力度、价值观的深度。实施“身边的感动”微电影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雨春风,融入百姓生活。
注重示范引领 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突出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求领导干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头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多场学习培训和专题研讨。通过选树典型,让典型人物或者道德模范等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生活故事、致富经验、践行感受等,带动身边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各大、中、小学校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教育引导,使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能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
突出重点内容 采取多种方法
宁夏采取多种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和谐”“平等”“法治”“爱国”“诚信”等价值。比如直面诚信缺失问题,广泛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家庭、诚信主题公益广告宣传,深入开展“诚信共同坚守行动”,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打造“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环境。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等活动,增进了宁夏人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通过“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活动,引导群众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摸得着、看得见、离得近,大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文明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各行业特点和社会实际,宁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织成一张覆盖各行各业的网络,真正实现了“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张 倩
编辑:李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