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发声 >> 正文
《各界导报》:努力实现人民政协独特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张亚泽   点击量:   分享到:

11月15日,《各界导报》刊发我院张亚泽副教授文章:努力实现人民政协独特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

原文链接:http://paper.gjnews.cn/gjdb/20191115/html/content_39520.htm?from=timeline

原文如下:

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准确把握政协组织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如何推进政协独特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

一、加强党的建设,将党领导政协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最本质的特征,党的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需要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组织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立了政治局常委定期研究政协工作制度、完善政协党的领导体制、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等,为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要落实党对政协组织实施领导的制度规定,确保政协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主动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二是要高度重视政协党组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的机制。三要发挥党员委员在政治引领、发扬民主、凝聚共识、合作共享、廉洁奉公等方面的模范作用。四要探索实现政协党的建设和政协委员履职相融合的办法,鼓励政协委员深入界别群众,宣传政策,解疑释惑,为党的事业汇聚正能量。

二、促进党派合作,将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有序的政党政治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它立基于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共赢,而不是竞争和对立。人民政协为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运作以及政党合作提了制度平台。

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要健全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机制。做好政协协商同政党协商有关活动在协商议题、时间等方面的衔接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参与国家重大政策讨论协商,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等作出机制性安排。

三、推进协商民主,将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可以把各界力量凝聚起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突出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各类意见和建议应在理性对话、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政协事业发展中,一要明确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中的工作职责,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二要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对协商的参加范围、讨论原则、基本程序、交流方式等作出规定,通过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健全知情明政制度以及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来推动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三要拓展协商内容,围绕重要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落地、民计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广泛进行协商并开展监督。四要推动地方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更多聚焦基层群众的关切协商议政。

四、扩大社会联系面,将政协界别的包容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意味着国家能够将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平台。人民政协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搭建了各族各界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平台。这个制度平台能够将多元化诉求表达纳入理性化程序化轨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要扩大包容多样性半径,健全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界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二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促进不同思想、不同利益的观点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三是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在此基础上不断凝聚、形成和扩大思想政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