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西安日报》刊发我院张帆副教授、研究生郝明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原文链接: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11/11/content_404794.htm?div=-1&from=timeline

原文如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张帆 郝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总结了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相互区别、内在联系以及实践特征,深刻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强大优越性,同时也前瞻性指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进方向、重点工作任务和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决定》内容丰富、系统深邃、指向明确,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系统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决定》首次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层面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并将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而加以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核心内容,由此才能够以制度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依托而展开具体的文化繁荣手段和文化发展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本质规定。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首要的一点、根本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摆脱思想的奴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立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从资本的本性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并从资本产生自我否定因素的客观辩证法出发论证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从世界观的高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最终归宿。正是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社会主义牢牢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无产阶级运动和解放的条件、进程和所要达到的一般目的都得到了清晰准确的说明。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唯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针,是以无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并进而在众多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展开,因而也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规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制度完善的性质与方向。所谓社会先进文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原则、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和引领的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能够按照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一指导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角度来说,对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了解文化发展本质、研判文化发展走向、应对文化发展问题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健全文化制度的角度来说,对于正确处理文化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关系、统筹文化制度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结合、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各种复杂国际国内挑战等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要发展,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方法、从性质还是从方向、从正向推进还是从逆向抵御,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又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地位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指引。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体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的学习制度,让党的学风以制度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三是要形成多平台相互配合、多领域相互协作、多维度相互发力的作用机制,把网络平台、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意识形态建设的合力;四是要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在认识上坚定立场洞悉本质,在行动上旗帜鲜明坚决抵制。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针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问题,以学习阐释宣传和捍卫作为主要发力点,以制度、体制、机制三级制度体系为依托,重点从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建设、学校育人、社会意识等方面实现相互配合与多维
统合,从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制度的系统化、体制的协调化、机制的联动化而得到巩固。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在思想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过程中的地位,要在实践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过程中的作用,要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过程中的长效化与常态化,并进而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夯实与提高。
(作者张帆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