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西安日报》刊发我院刘力波教授文章: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原文链接: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09/02/content_396454.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原文如下: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问题就是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一重要指示突出强调了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对于资源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市已于9月1日起全面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在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垃圾分类工作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根据相关规定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刚性约束机制,坚持政府与法治建设协同推进,制定并严格推行垃圾分类的制度和地方性法规,按照《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安排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政府作为行政机构要肩负起自身在构建他律机制中的责任,带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运作,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又要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要使市民认识到自身在西安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表现是西安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缩影,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升市民道德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
生态道德作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安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践进程中,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
第一,全面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市民将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这就要求西安市在全面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引导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乃至生态道德的规范、理论和原则进行学习和领悟。其次,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市民发自内心地不断按照生态道德理论、原则和价值观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我,将生态道德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从而培养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并对自身行为进行监督,形成习惯。
第二,打造全方位融媒体平台,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式。通过全方位融媒体平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以虚拟空间为基础的新兴教育方式,其自身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是生态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保障。一方面,即时性强是全方位融媒体平台的主要优势之一,融媒体平台不仅在信息的生成方面具有极高的速率,而且能够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出去,快而广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当下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要依靠新平台的即时性特点,快速有效地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发布与交流,在西安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进程中,“西安发布”“西安网V”“西安政务”等官方微信公众号都第一时间推送了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信息并进行政策解读,同时“西安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也及时在平台上更新关于垃圾分类的资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指导意见、西安市垃圾分类工作最新要求以及进展等信息的即时传递,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互动性强是融媒体平台最突出的特点,融媒体平台能够最优化地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和沟通,增强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交流的便捷性,也确保公民获得随时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各抒己见,从而极大地活跃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创新型发展。在西安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西安发布”“陕西发布”“新浪陕西”等微博平台根据市民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并积极在评论区对市民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生活垃圾分类以及生态道德教育的前沿问题。而大数据时代下融媒体平台所依托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生态教育过程中市民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在这些平台上,具有隐藏身份的市民更容易缩小沟通之间的距离,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不仅帮助市民提出意见与建议而且可以纾解市民对待垃圾分类的“畏难情绪”,降低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的难度,减小系统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阻力。
第三,发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优势,营造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形成生态道德教育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指示中强调,要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社会氛围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长期性和引导性。公民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使得其在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因而,系统的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着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在西安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广泛共识,调动市民积极性,营造推动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在经济层面,西安市应当积极营造绿色发展的经济氛围,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引导西安市民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助力市民生态道德的养成。在文化层面,要发挥西安高校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带动西安市民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坚持依靠新闻媒体以及相关宣传部门不断对市民进行生态道德的宣传引导。促使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和政策、法规,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坚持对反面事例进行曝光和跟踪,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的报道手段,营造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在社会层面,要坚持“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理念,充分发挥社区社会治理的职能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页,社区宣传栏、增贴告示牌和分类说明等宣传方式,向市民传递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作者刘力波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炜熔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