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发声 >> 正文
《西安日报》系列报道我院王东红副教授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8-10-23     作者:崔林刚   点击量:   分享到:

 

 1022日,《西安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刊发我院王东红副教授的文章,文章题为“凝聚人心打赢秦岭保卫战”。据悉,《西安日报》2018101日第6版刊发的《运用法治思维 确保违建拆除工作依法依规——访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东红》和1018日第3版专家说《还绿于山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均有关于我院王东红副教授的采访报道。 

报道链接如下: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0/22/content_352300.htm?div=-120181022日:凝聚人心打赢秦岭保卫战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0/18/content_351695.htm?div=-120181018日:还绿于山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0/01/content_349815.htm?div=-12018101日:运用法治思维 确保违建拆除工作依法依规

 

报道原文如下:

凝聚人心打赢秦岭保卫战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西安坚决打赢秦岭保卫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一个集政治、经济与社会于一体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最长远、最根本、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八个观”,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也是打赢秦岭保卫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行动指南。

 当前,尤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批示指示的精神,以及其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批示指示精神,掌握其中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省原因,汲取教训。深刻剖析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以不良的社会影响、严肃的查处结果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认真汲取思想认识偏差和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没有真正抓好落实的教训,通过对比、检讨、纠正等,切实解决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和“庸懒散慢虚”的问题。

 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会贯通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个领域、各个环节。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三期叠加”形势,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强化宣传贯彻的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增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明确打好秦岭保卫战这一大仗、硬仗、苦仗的政治站位、精神状态和任务举措,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意愿,在西安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实践中贡献力量。

做好社会动员工作凝聚人心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保证。秦岭北麓西安境内圈地建别墅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短板弱项、形象之伤、政风之害、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下大气力扭转。

 打赢秦岭保卫战,是西安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做好这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及环保部门的统筹组织,得到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服从配合,还需要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协作支持,以及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的建言献策和媒体公众的监督参与,共同汇聚起强大合力。同时,保护秦岭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除了项目注销、关停拆除、搬迁清运等“减法”治理外,还应采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加法”以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预防、保护、修复,并逐渐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都需要决心和信心、耐心和恒心。既要积极回应在生态环境质量上的所想、所盼、所急,使社会各主体对生态环境有合理预期,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并使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关注者、环境问题的监督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因此,必须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科学普及、公益服务、调研听证、线索曝光、问题整治、舆论引导等方面,就机关、企业、家庭、学校、社区、农村、网民等主体,采取分众化、日常化、差异化方式,不断创新形成机制,努力拓展方法途径,提高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有效社会动员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打牢广泛而深厚的民意群众基础。

以秦岭保卫战实绩赢得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就“APCE蓝”曾用“变坏事为好事”来总结,“大家意识到雾霾不好,形成共识后,主动治理雾霾,唤醒和提高了环保意识,不是好事吗?”从犯错误中积极接受教训,纠正错误,把坏事变好事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段时间以来,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压茬推进的秦岭保卫战,使得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两个维护”更加坚决、汲取教训更加深刻、干事能力更加提升、各项纪律更加严明、全方位制度笼子更加扎牢,“庸懒散慢虚”作风进一步扫除,“准实细深快”要求进一步落实,环保领域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进一步得以保障,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更统一、政治上更团结、行动上更坚决,生态环境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新增问题坚决遏制,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治理成效逐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确保了专项整治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大西安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以守护得更好。

 我们要把打赢秦岭保卫战带来的实干作风、鲜活经验、政治效应放大扩展至“四改两拆”等工作乃至大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日渐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良好生态环境必将成为西安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西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西安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