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和矢志追求。七年插队岁月,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初心”形成的青春足印。探寻这一足印,我们看到,他扎根农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努力改变生产生活面貌。他为人民、懂实际、磨意志、增本领、办实事,表现出了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重温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历程,对于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线,对于确立人生信念、肩负历史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习近平的七年插队岁月,是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将人生理想深深扎根于为群众办实事,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的七年。
习近平总书记出身于革命家庭,从小接受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革命理想教育。他在父辈们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上劳动生活,多次到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瞻仰革命领袖办公和居住的土窑洞,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父辈们的青春往事。这些经历使他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不仅奠定了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的优秀品质,更坚定了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梁家河,青年习近平以扎根党的事业的执着精神,锤炼意志、勇过“四关”;在家庭、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切情怀,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并在20岁那年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认识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在七年插队岁月中,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一心爱民为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典范。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这样最穷苦、最困难的地方,与最底层的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收获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是群众真真正正的贴心人。“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给我治腿病”“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近平帮我找猪”“近平帮老汉拉车”……在老乡们的回忆里,青年习近平永远是在为乡亲们的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
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而基层实践则是一个人成长历练的沃土。习近平的七年插队岁月,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让青年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在扎根黄土高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不仅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好把式,还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增加水浇地、改善农田耕种条件和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问题,他带领村民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打“知青井”;为解决没柴烧、做饭难的问题,他到四川取经建沼气池;为解决农具问题和方便群众生活,他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为解放劳动力、发挥村民长处,他办起了缝纫社、磨坊……在扎根基层、带领村民攻坚克难谋发展的奋斗历程中,青年习近平深入了解民意,不断为乡亲们的好日子谋划着,不断带领乡亲们奋斗着,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担当精神、稳健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创新能力,在他治国理政的历史起点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就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工作,植根基层沃土,在为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1212/html/page_04_content_00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