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按照团中央、团省委有关工作部署,各支部团员青年广泛响应号召,组建多支高质量的实践队伍,全院参与实践的190余学生奔赴陕西、云南、甘肃、山西等省份开展实践,社会实践及调研覆盖群体超3000人次,实践新闻获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级及以上媒体报道达11次,省级媒体报道3次,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观察感知基层需求,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国家发展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为进一步巩固社会实践成果,提升育人实效,近日,学院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展示交流活动。多位参与暑期实践的学子登台,分享在祖国各地开展实践的经历与感悟,用实践展现青春风采,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活动中,买丽旦・买麦提分享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边境开展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育人实践项目的故事。她从初到边疆的期待与不安,到逐步成长为授课教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以心触动心、以生命点亮生命”的过程,也对“西部红烛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高加奇同样前往云南金平开展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育人实践,他从绘画班助教成长为能独立教学管理的“老师”,在带领孩子创作特色作品、参与边境研学活动中,不仅收获了与孩子的深厚情感,更深化了对“教师”职责与“家国”意义的认知。


贺瑞妍讲述了在广西凭祥的实践经历。她所在团队通过多次筹备会议细化课程,围绕多主题开展特色教学,并组织孩子走进友谊关研学,用扎实行动为边境教育添力,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


杨晓杰分享了他前往陕西富平开展“新发展理念在陕西”实践的经历,他聚焦乡村教育,设计特色课程助力孩子成长,同时调研地方产业发展,见证新发展理念在基层的实践落地,明晰了青年服务乡村的责任。


徐周驰恒团队以“3+2+1” 科学筹备模式搭建 “七彩赋能” 课程体系,在实践地开展 120 余课时教学,将红色教育、推普兴村、非遗传承等内容融入课堂,既为当地学生丰富假期生活、拓宽知识视野,也通过与基层师生的深入交流,精准把握乡村教育对优质资源与特色课程的需求,为后续实践优化与校地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此次展示交流活动集中呈现了学院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激励着更多学子以实践为笔,传承“西部红烛精神”,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林田
校审:薛岩
审核:袁娇娇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