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兵教授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年第5期发表论文:“实践-生存论”阐释中的感性论问题及其理论宗旨—马克思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式诠释再检视。
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掀起了一股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阐释马克思实践论的“实践-生存论”研究热潮。研究者们阐释“实践-生存论”的主导思路是,以感性对象性活动意义上的“外在存在”诠释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出离在外”特征。然而,他们都忽略了这种“感性论”论证方式本身就已显示其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实践-生存论”感性论阐释方式的“自发性”及其具体论证足以显示,这一阐释方式不是对海德格尔理论的简单照搬或嫁接,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基础理论自我建构上自主自觉的历史表现,且在马克思的理论表达中有其根基。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存在本身”而是感性意义上的诸“存在物”构成了哲学的开端,感性实践意义上的存在论所指涉的无非是存在物以其自身的“感-应”活动能力彼此联属而形成的关联整体,即感性活动意义上的“共属一体性”地带。同时,感性活动意义上的“共属一体”也是一个以特定存在方式展开的、将必然性和可能性包含于自身之内的自我演进的现实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