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陕西日报》刊发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琳教授文章:《强化底线思维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6/16/content_72945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原文如下:
强化底线思维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张琳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只有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牢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底线思维,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底线思维是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竹,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今年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无疑加大了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底线思维,织牢织密以“人民安全”为根本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民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也是支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一盘棋,上下同心、同舟共济,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从全国调集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位病患,确保患者不因费用而影响就医。这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人民齐心抗疫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构建强大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是以“人民安全”为根本的防护体系,事关国家安全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只有织牢织密以“人民安全”为底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真正维护好。
强化底线思维,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实践要求。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展现着敢于担当的崇高责任和悲悯情怀。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风险。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全面恢复,但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放松警惕,不能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忽视世界疫情蔓延等潜在风险。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抓早抓小抓实,从最坏处准备、从最小风险防范,这就是坚持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只要时刻保持谨慎之心、常怀忧患之思,就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严密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二是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疫情监测预警贵在及时、准确。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研判、决策、防控、评估协同机制,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治理能效和治理能力。三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聚焦短板,查找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系统性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主动性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和法治化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等。在大力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出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垃圾分类投放、提倡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成为社会风尚并推广开来、坚持下去。四是采取科学精准的防治举措。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进行缜密谋划、精细调查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为科学决策和精准防控服务,如预判传播趋势、定位风险人群、获知人口流向、掌控出院患者信息、结合确诊数据验证政策效果等。要精心精准严格管控,从口岸检疫、健康筛查、人员转送、集中医学观察、医疗救治等方面实现闭环式管理,堵住一切可能造成疫情反弹的漏洞,切实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确保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