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宁夏日报》刊发学院阎树群老师文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原文链接:https://szb.nxrb.cn/nxrb/pc/con/202504/20/content_156470.html

全文如下: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赓续文脉:推进文化理论传承创新
“守护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在彰显“赓续文脉”中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守住“文化根脉”,关键在传承。对待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尽可能做到应保尽保。其次,秉持“旧邦新命”,关键在创新。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不断丰富文化业态。再次,依靠“扎根人民”,关键在质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
“培根铸魂”,担当文化使命。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根”与“魂”的契合融通。一是理论与实践融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讲清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本大源与精髓要义,又需要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与行动纲领,实现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机统一,激发出更为磅礴的创新创造力量。二是历史与现实融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对文明理论与实践追求进行沉淀与总结,又需要立足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三是传承与创新相融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基于历史寻根和实践创新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又要推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革故鼎新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民族与世界相融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新时代文化理论的新特点,体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基本特征。既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需重视处理好开放包容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智慧。
革故鼎新:激发文化业态创新创造
全面打造文化遗产融合矩阵。首先,要让文物“活起来”。通过AR和VR讲解展览等形式,让文物成为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使者。其次,要让古迹“游起来”。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打造更多智慧景区,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再次,要让古籍“动起来”。古籍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可以传统古籍文化为根基,用数智技术制作形式新颖、好看、有趣的视频,让以往不被重视的“老古董”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既古又新”的强大魅力。
全面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首先,要让文艺作品“火出圈”。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水平,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发掘、再创新,融合现代审美与时尚元素,与时俱进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其次,要让文创产品“潮出位”。文创产品的内容创新是核心,技术赋能加网络营销让多种形态的文创产品屡出“爆款”,在文化内核上与群众产生共鸣共情,赢得消费者喜爱。再次,要让文化IP“卷出海”。“文创IP”是结合文化与创意的具象化知识产品,其核心在于文化属性。可设计“文化IP”,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向世界推介蕴藏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
全面延伸文化全产业链模式。要探索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全链条融合应用,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具体而言,要积极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固本强基:完善文化产业保障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数智技术深刻改变着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赋能作用,在把牢文化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建构文化发展评估机制、完善文化数据保护制度,使数智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统筹完善文化人才发展布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健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联系服务和评价激励机制,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艺人才队伍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体验的技艺技能,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重庆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环境生态类研究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CQUYJSJG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