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1-10-18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1016-17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5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自《红旗文稿》、《人民日报》理论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日报》理论部等多家期刊、媒体的负责人及媒体记者共160余人在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直播平台共有1.5万人参与。


1016日上午8:30,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开幕仪式,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教授主持。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致欢迎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致辞。任晓伟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研究命题,承担着新的研究使命。任晓伟指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深厚的办学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建设成效。任晓伟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推动党的百年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会起到重要作用。顾海良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建立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指明了方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要发挥“四史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二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范本。

论坛主旨报告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力波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军主持。在第一阶段,顾海良教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术和学理创新性研究中的重要观点。《红旗文稿》杂志社顾保国社长在明确党刊使命担当的基础上,强调了守正创新作为宣传舆论工作要求的重要性,提出“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大学王东教授以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新时代为主题,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十大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邓纯东教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经验。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重点指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思路和常见误区。在第二阶段,北京大学孙来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苑秀丽研究员、武汉大学左亚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陈答才教授、复旦大学马拥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云南大学蒋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在下午的研讨中,会议设立了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经验、启示”等议题开展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巩固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持续推进党的百年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经验的理论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对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扎实推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撰稿:曹绿

审核:张琳